励志大全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5篇

励志大全 2019-08-29 点击: 手机版

  孙凤鸣援藏24年,把青春献给了雪域高原,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边疆事业,他正直善良像西藏的雪山与草原一样质朴纯净,他有谦和的人格魅力,时刻照顾身边的人,下面就是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了解他如何把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对祖国和人民无悔的忠诚。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题记: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孙凤鸣,曾经援藏24年。他扎根边疆,一心为民,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的政法事业。

  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自愿报名援藏,到西藏公安厅工作。

  工作中,孙凤鸣总是冲在一线,破案、调研、进村、驻寺,他几乎跑遍了西藏所有县。藏区山路崎岖,加上天气多变,孙凤鸣他们被困路上是常有的事,没吃的就啃口干粮,没地住就在农家留宿。2003年起,孙凤鸣夫妇还先后资助了11个孤儿院的孩子上学,离开西藏后,他仍然每月贴补数千元给这些孩子。

  2007年,援藏24年的孙凤鸣,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家乡内蒙古,继续奋战在政法一线。2015年2月16日,孙凤鸣患胰腺癌不幸去世,年仅53岁。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

  他24年扎根西藏,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广阔的雪域高原也造就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淳朴的性格。在西藏工作期间,他倡导民族团结,并身体力行。他热爱西藏,娶了藏族姑娘为妻,情系那里的一草一木和藏族群众,由他填词的歌曲《我爱你,西藏》在高原、草原上广为传唱。在西藏期间,他前后收养了9名藏族孤儿,有的已经上了大学,现在还有两名藏族孤儿生活在他的家中。他正直、善良、谦和,像西藏的雪山和草原一样淳朴、净朗。暴巴图这样说。孙凤鸣一直分管立案、信访工作,暴巴图是与他工作接触最多的人。他说,和善是孙院长的性格特点,他对待所有干警都非常客气、热情,能够与他们交心,没有一点架子,干警们都愿意和他相处。有时候出差办事,大家一起吃饭,虽然只是工作餐,但都是他抢着付钱,还着急地说:我的工资比你们多,必须我来。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折射出这颗西藏历练的高原心脏淳朴、谦和的人格魅力和特殊的人生涵义。

  这就是孙凤鸣,从内蒙古草原走向雪域高原,又从雪域高原回归广阔草原的法律人,他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事业。因为,这都是他的家乡。他曾在病重时嘱咐家人:我的骨灰一半要葬在内蒙古老家父母的身边,一半要撒在西藏的雪域高原。这个淳朴的愿望,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人们缅怀他,说他是永远翱翔在高原上的雄鹰。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工作33年,有24年在西藏,他把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对祖国和人民无悔的忠诚。

  北大毕业选择到西藏工作

  76个区县跑了75个

  1983年的毕业季,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孙凤鸣主动作出了到西藏工作的人生抉择。

  那个时候大学生非常稀少,北大毕业生更不用说,但他既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老家,而是要求到西藏来。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原党委委员班典告诉记者,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是块香饽饽,一入藏就被自治区公安厅安排到办公室研究科工作。

  入藏后,孙凤鸣大部分时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工作。他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走崎岖山路,穿戈壁荒原,过泥泞险滩,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履职尽责。西藏122万平方公里有76个区县,2007年孙凤鸣离开时已跑了75个。当时的墨脱县还没通公路。他的许多调研成果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在班典眼中,孙凤鸣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年轻人。

  孙凤鸣刚参加工作时住在单位宿舍,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他当年的同事说,那时候,孙凤鸣的宿舍连暖水瓶都没有,他就在早餐时多买一碗稀粥带回来当水喝,但从未跟人诉过苦。我从小到大在家里也没有享受过,也没觉得生活落差特别大。孙凤鸣曾说,吃苦是一种应该去享受的体验。

  孙凤鸣的妻子卓嘎回忆,有一次孙凤鸣刚刚做完痔疮手术就要马上出差,尽管他的领导、主治医生及家人一再反对,他却一再坚持。山路崎岖,2000多公里,汽车颠簸得厉害。途中,尚未愈合的伤口不断在出血,但孙凤鸣硬是挺了下来。孙凤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西藏。西藏自治区政法委原书记子成说。

  扎实工作不畏艰险

  深入调研提出独到见解

  上世纪90年代的西藏,治安、刑侦工作力量十分薄弱。孙凤鸣在那曲、山南、昌都、日喀则等地整整调研两个月,为召开公安刑侦和治安工作会议作准备。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培中曾任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厅长,与孙凤鸣共事过。当时调研要走317和318国道,当走到昌都的时候,因为大雪封山,要从青海的玉树开车过去。路上,挡风玻璃被山上的落石砸碎了。在没有挡风玻璃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了500公里。他回忆道,那个时候,正因为这样的精神,孙凤鸣才把西藏的公安刑侦工作、治安工作基础打得非常好。

  为调研非法出入境问题,孙凤鸣跑了近2万公里,遍访海拔4800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形成堵源截流、打头(蛇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综合治理办法的调研报告。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对此报告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也由此获得批准成立,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此后,公安部还向全国推广此次调研形成的经验做法。

  生活朴素奉献爱心

  十多年里资助十多名孤儿

  坚守多年,孙凤鸣患上严重的高原心脏病,他无法继续在西藏工作。2007年,孙凤鸣调回了故乡内蒙古。虽然走下雪域高原,他的心却一直牵挂着西藏。他经常跟内蒙古的同事说,有机会跟我去西藏,一定要去看看我的孩子们。孙凤鸣说的孩子们,是他在西藏收养资助的孤儿。

  2002年,孙凤鸣、卓嘎夫妇从一则新闻报道中看到,一名叫达珍的藏族妇女在拉萨成立了一家名叫德吉(藏语,意为幸福)的福利院,用微薄的收入供养孤儿。当时,福利院已经收养了20多名孤儿和残障儿童。孙凤鸣夫妇立即前去看望,并在随后5年时间里,先后领养了院里的10个孩子,承担起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2007年,孙凤鸣调回内蒙古工作后,他和妻子仍然继续资助孩子们。

  2008年,孙凤鸣夫妇资助的3个孤儿同时考上了大学,夫妻俩高兴地从呼和浩特赶回拉萨,为孩子们庆祝。就在那时,他们又领养了刚出生不久的弃婴旦次。许多人不知道,当时的孙凤鸣在呼和浩特的房子还是借钱装修的。

  如今,8岁的旦次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像爸爸一样,当一名警察。在他的心里,孙凤鸣爸爸就是一座山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孙凤鸣嘱咐妻儿,把自己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葬在父母的墓旁,一半撒在西藏的雪山河流。他因为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愧疚,也因为对西藏的热爱,把自己看作高原的儿子,永远与高原为伴。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毅然选择去西藏工作;1991年,在西藏工作8年期满,他选择继续坚守高原;2016年,他因严重的高原心脏病调回内蒙古工作,仍然不间断地资助着在西藏的孤儿。201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凤鸣因患胰头癌病逝,享年53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西藏的山川河流。

  12月1日,《人民日报》以《他,永远与高原为伴》为题报道了孙凤鸣同志的先进事迹,一时间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他53岁的人生旅途中,坚守边疆33年,24年在西藏,其他暂且不说,单就这份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情怀,就足以让人敬仰。他是父母的儿子,要留一半骨灰在父母的墓旁;他更是高原的儿子,将另一半骨灰撒在西藏的山川河流。孙凤鸣宛如一棵装点高原风景的红柳,那情系高原,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学习孙凤鸣,选择艰辛而有价值的人生路。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季正是充满激情与憧憬的时候,谁不想找到一份环境、待遇都比较优越的工作?凭着孙凤鸣的能力才华,若从个人前途出发,随便就业也比到条件艰苦的西藏强。面对人生的抉择,他是那样的毫不犹豫。是什么对他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又是什么让他对高原如此痴情?是一名新时代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是一颗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阻挡不住孙凤鸣调研的脚步,西藏的70多个区县留下了他耕耘的足迹。这就是一种执著,这更是一种忠诚。如何选择一条艰辛而有价值的人生路,值得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朋友三思。

  学习孙凤鸣,扎实工作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问题在更新,如果一味墨守成规,不思变通,只能是原地踏步。孙凤鸣在西藏的日子,正是他深入基层调研的日子,是他勤于思索,大胆创新的日子。面对非法出入境的问题,他跑了近2万公里,遍访海拔4800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形成堵源截流、打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综合治理办法的调研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被公安部还向全国推广。这种有效的创新不是孤立的,它厚植于敢于担当和大胆探索的土壤中。这,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们应该具备的崇高思想和基本功。

  学习孙凤鸣,生活朴素用大爱滋润孤儿心。生活上要向低水平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雷锋同志对自己的要求在孙凤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们夫妇在房子都借钱装修的情况下,还先后领养十多名孤儿,并帮扶到底,供给他们生活、学习。长大后像爸爸一样,当一名警察。8岁的弃婴都知道,孙凤鸣是世界上最威武、最信得过的人。他,将博大的爱心化为源源不断的甘泉,滋润着一个个孤儿和残障儿童的心,让他们健康成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大爱无疆,大爱无价!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孙凤鸣同志53岁的生命演绎了一条平凡而艰辛的人生路,铸成了他对雪域高原的一片丹心。他的一半骨灰,将永远留在钟情而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他,犹如一棵美丽挺拔的高原红柳,正迎着寒风笑傲人生!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篇四

  孙凤鸣同志作为一个北大的优秀毕业生,放弃留京优越的条件和机会,响应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援藏,而且一援就是24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雪域高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公安事业;他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内蒙古,无论是从事公安工作还是法院工作,都做出了创造性的业绩和卓越的贡献,这种高尚敬业的精神让我们佩服;他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节衣缩食在西藏抚养了11名孤儿,这种大爱无疆的情怀让我们敬仰。

  我们对生命与生活也曾有过迷茫与彷徨。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少了一些像孙凤鸣同志那样的信念与情怀。只有当我们信仰坚定,不是仅仅把职业当成谋生手段时,我们才会直面问题,敢于担当,才能做一个像孙凤鸣这样大写的人。社会需要孙凤鸣这样的人,我们司法机关更需要像孙凤鸣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孙凤鸣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他那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孙凤鸣说过,他从贫穷的山沟走出去,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警一直成长为正厅级干部,虽然职务在不断变化,但他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身非常的廉洁。他的事迹我们读后非常感动,每每想起也是眼含热泪,让我们深深地怀念。

  从西藏高原到内蒙古草原,孙凤鸣同志在政法战线工作了整整30年,面对生死,他把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于他所热爱的政法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学习孙凤鸣事迹心得体会 篇五

  他以赤子之心报国支边,34年工作在祖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以实干认真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奉献青春;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用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了11个西藏孤儿。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凤鸣,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忠诚、实干与清廉。

  赤子之心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

  1983年,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人才紧缺,对于一名北大毕业的学生来说,工作机会很多。据孙凤鸣的同学徐家力回忆,当时孙凤鸣已被分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他却自愿报名去西藏工作。

  对于孙凤鸣的选择,很多同学很震惊,他却说:到哪儿工作都一样。

  去往拉萨的旅程很漫长。从北京到西宁,从西宁到格尔木,从格尔木到拉萨他一共花了22天才到目的地。这一路,他经历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肆虐的狂风暴雪、坑坑洼洼的便道、污水稀泥的沼泽。

  对于这些困难,孙凤鸣从不在乎。他说,热情、单纯和献身精神是年轻人最珍贵的品格。我们不是贪图安逸之辈,怎会被环境的艰苦吓倒?

  在拉萨的生活很艰苦。当时的拉萨只有一个理发店、一个饭馆、一个澡堂。他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工作后住在单位宿舍,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子。

  生活条件恶劣,工作条件也很艰苦。西藏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0多个县区。2007年孙凤鸣离开西藏时,他已跑遍其中绝大多数地方,他的许多调研成果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在孙凤鸣原来的同事班典眼中,孙凤鸣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能吃苦是他的性格,但是真正支撑他留在西藏工作24载的是强大的信念,是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祖国是我们更神圣的故乡,更伟大的母亲,为她献身就是对家乡、对母亲最好的孝敬和最忠诚的热爱

  实干认真如果工作做不好,自己心里不踏实

  西藏自治区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前沿阵地。孙凤鸣到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研究科参加工作刚半年,就奔赴亚东搞调研。整整1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深入边境前沿,最后写成了如何反颠覆蚕食的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非法出入境活动频繁,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藏区稳定。时任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的孙凤鸣行程近2万公里,走遍海拔4800多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进行调研。

  扎实调研后,由他主笔的打击非法出入境活动的调研报告上报至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不久,公安部召开专门会议,向全国边境省区推广西藏经验。

  据他的妻子卓嘎回忆,有一次刚刚做完痔疮手术的孙凤鸣,因公需要马上出差。他的领导、主治医生及妻子一致反对,他却一再坚持。山路崎岖,他坐着汽车颠簸行使了2000多公里,途中尚未愈合的伤口不断出血。

  艰苦的自然条件,对土生土长的藏族人身体都有强烈的影响,可想而知,孙凤鸣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援藏8年后,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他却坚守了24年。高寒缺氧地区,不是谁都能有这个决心的。班典不禁感叹。

  因为患有典型高原心脏病,孙凤鸣回到内蒙古工作,但他实干认真的工作态度与热情没有减退。他借鉴西藏的经验,全面促进公安大情报系统建设,使内蒙古公安信息化建设跃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内蒙古高院,他在案多人少、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将中央和自治区交办的497件案件、各盟市自查的231件案件全部按时化解,创造了内蒙古法院司法审判绩效阶段性历史纪录。

  孙凤鸣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有今天全靠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帮助,如果工作做不好,自己心里不踏实。

  清廉爱民公家事靠前,他人事靠前,唯独没有自己

  在内蒙古高院分管涉诉信访工作时,孙凤鸣面对大量信访案件。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热情周到,而且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认真了解核实当事人反映的问题。

  2012年春季,孙凤鸣接待了一位上访老人。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后,孙凤鸣拉着老人的手说:对不起啊!老大爷,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给您带来了麻烦,我一定督办,尽早给您满意的答复。此后,孙凤鸣会同相关部门,一一过问、核实、协商、沟通,历时半年,终将老人的问题逐步澄清解决。

  孙凤鸣的生活也不宽裕,平时很简朴。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给他分房,他是找朋友借钱才装修了房子。

  然而,十几年来,孙凤鸣和妻子却用自己的工资先后收养了11个藏族孤儿。他们之中有弃婴,有残疾儿童,也有青海玉树地震的孤儿。即使工作调动到内蒙古,他们的资助仍然没有停止。今年已经8岁的旦次是孙凤鸣夫妇在2008年收养的弃婴,他说:长大我也要当警察。

  清廉无私的孙凤鸣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2013年孙凤鸣被确诊为胰头癌,虽然当年做了手术,但身体情况却每况愈下。病重期间,孙凤鸣为卓嘎写了一首小诗:

  这个世界太大,我不忍心丢下你一个人

  不管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也不管路上有风有雨有迷雾,

  我只愿牵着你的手,一直走到天尽头

本文来源:http://www.xiaopihai.cn/lizhi/lizhidaquan/2019/0829/8814.html

相关推荐